
“捧著一碗飄著雜味的豆汁、啃著半截炸果子,聽著四合院上空清脆的鴿子哨聲,才算是真正感受到了地地道道的北京味道。”在那個老北京的胡同里,父輩時期,人們通常將“自行車、縫紉機、手表”視為三大件。對于那一輩的人來講,自行車、縫紉機這些東西只要經濟富?;径寄苜I到。但手表這個外來物件,卻不是只要有錢就能買到的。
在這其中,北京表更是深深地埋藏了老一輩人們深刻的記憶。在那個年代,說北京表開通了國表市場也毫不為過。1958,北京手表廠成立。選址于有著“北京的后花園”之稱的昌平區,這里依山傍水,優美的環境猶如瑞士的鐘表圣地汝拉山谷(Vallée de Joux)一般,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與人文環境,造就了如今的北京手表廠。
一進門,就可以發現,對著大門的門廳處擺放著雙軸立體陀飛輪的10:1模型,這是一套同時繞兩個相互垂直轉軸旋轉的陀飛輪組件,主軸繞Z軸1分鐘旋轉一周,輔軸繞X軸每7.5分鐘旋轉一周,該機構搭載于北京表2009年開發的雙軸立體陀飛輪腕表。
據說當年表廠成立之初,僅有21名干部和工人,在技術、設備等毫不完善的情況下,憑借著以往的經驗生產出了第一批手表,并注冊了“北京牌”,定為一型表。我們也可以從現今這些一型表復刻款中感受到過去的味道。
1985年生產的一型表,首批僅生產17只
創立之年,在時任北京市市長彭真的推動下,21位制表先鋒將卓越精湛的技藝與精致的美學設計結合,研制出第一批僅有17枚的“一型表”,自此開啟了北京表的制表歷程。“一型表”線條流暢纖薄,配有金色表盤與字釘,精致無比,到1961年,北京手表廠共生產一型表3726只。
二型表、二型女表
1963年,完成了第一次產品升級換代的轉型,生產二型表,全鋼防震,在17顆鉆機心設計基礎上,在中夾板上加了一顆寶石軸承,改為18鉆,涵蓋了當時較為稀有的18K金表和女士腕表。
各地表廠生產的第一代統機表
1983年的機械女表,機芯型號SB10,北表歷史上生產的唯一一款機械女表機芯,1990年停產
參觀完表款展廳后,我們來到了生產車間,這里依舊保留著老北京舊時代的特色,紅字標語、機床的陳設仿佛帶領我們穿梭了時空。
工人在顯微鏡下安裝零件
寶石軸承
表廠車間內,眾多數控機床一直飛速運轉,無論是極為細小的螺絲還是機芯主板,全部由工廠一體化生產而成。其中復雜表款從設計到零件制作全部在獨立車間內生產。
參觀完生產車間,我們來到了組裝無塵車間。這里除了組裝部門外,還有一些工廠人員操作機器進行再次審核零件,如果說之前車間內的零件檢驗以人工為主,這里的審核則以機器為主,更加體現北京表廠內的機器現代化。
工人操作儀器將零件進行反復地檢驗
生產只是一部分,更多的是零件的質檢環節。據介紹,零件從生產到最終的使用需要進行層層把控,人工檢驗多次后再經機器進行嚴格檢驗,品控極其嚴格。確保完全無誤后,才可進行組裝等后續的工作。
無塵車間內,工人正在組裝機芯內的各個零件部位,每一項操作都井然有序
朱德元帥參觀北京手表廠
總結:對于一些表友來講,北京手表廠相對一些瑞士表廠而言,時代氣息可能過于濃厚,但這也正是這個北京政治之都的鮮明特色。北京表,用時間來驗證、北京乃至整個中國,源遠流長、經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