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前給大家介紹了豪利時Carl Brashear 401自主機芯限量版腕表,相比以前的豪利時,這款腕表貴了差不多一萬塊左右。雖然好評不少,但也有人覺得豪利時這個價格競爭對手太多,如帝舵、浪琴等,何不選擇那些知名度高的腕表品牌?更有人發出疑問:自產機芯憑什么就要貴?
自產機芯和非自產機芯的區別在于它是由品牌自己獨立研發并且生產的機芯,自產機芯代表了一個品牌擁有獨立的制表實力,是一種象征和一種簡單明了的證明。也因此人們常會產生一種普遍的錯覺:自產機芯一定比非自產機芯更好,市場越來越追捧自產機芯與其不無關系。當然,人們對自產機芯的推崇完全可以理解,以前有統計,眾多瑞士制表主體中,僅有50多家有能力自制機芯,且大多難稱完全自主。其他數百個參與者只能依賴專業的廠商。這樣的比例很難讓人不對自產機芯抱有“物以稀為貴”的信心。
但實際上自產機芯就一定比非自產機芯好嗎?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機芯的紙面數據和實際應用還是有區別的,尤其是很多非自產機芯在穩定性上都久經時間考驗,而且因為是非自產機芯,售后也更加方便。但只要對機芯有所了解,有一點是大家的共識:自產機芯的腕表肯定要貴一些。因此會有人提問:“自產機芯憑什么就要貴?”只能說他對機芯不了解,或者說是個杠精。
因為這筆賬很好算,非自產機芯只要有供應商,只要采購然后根據需求進行修改就行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永遠比從頭開始更加容易。自產機芯卻不一樣,一個品牌在推出一個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自產機芯時,必然是經過漫長的時間(自產機芯大多要耗費幾年)、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和物力來進行研發。任何新事物誕生前,研發成本永遠是最高的。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不可能不把研發成本算進去,那么搭載自產機芯的腕表價格自產也水漲船高了。
此外,相比外購非自產機芯,自產機芯的生產成本也更高,做采購的都明白一個道理,同一個東西,產量越大成本越低。但自產機芯基本上都是自家品牌使用,而很多腕表品牌年產量有限。不僅如此,一條新生產線的成本也要考慮進去。當然,自產機芯的好處也顯而易見,品牌可以自己把控、保證產品的質量。質量的保證是塑造品牌形象的基礎,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對奢侈品牌來說至關重要。
自產機芯的腕表雖然肯定會要貴一些,但往往也符合品牌的檔次和定位。因為品牌在研發時不僅要確保機芯的性能和質量,同樣要把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圍內,以防腕表價格虛高超出了消費者的心理預期。像帝舵、豪利時的三針腕表,自產機芯款相比非自產機芯款就貴了大約一萬塊左右。
以前一兩萬能買的手表,自產機芯則需要兩三萬才能拿下,爭議就此誕生,但這其實是非常合理的,畢竟自產機芯的成本在那放著,性能往往也更加優越,40小時左右的動力存儲增加到70小時甚至120小時,精度上達到天文臺認證甚至超越天文臺認證,防磁性能、保修期大大延長等等。這些提升在名士表、帝舵、豪利時的自產機芯上都有體現。無論是從成本還是性能考慮,自產機芯貴一點是非常合理的。
以前有位表友問我“能推薦幾款自產機芯又實惠點的表嗎?”(詳見《推薦五款自產機芯又實惠的腕表》),我給他推薦的五款腕表價格都在2到3萬之間。在瑞士體系的腕表品牌中,自產機芯的機械腕表入門級價位(公價)就是2到3萬。因此你想買一款公價萬元左右的自產機芯瑞士機械表,有點難。自產機芯的腕表肯定要比非自產機芯的貴一些,愿不愿意承擔兩者之間的差價,就看你個人了。